魏延之死

来源:网络 发布:2018年11月07日 作者: 人气:1187
为了突出诸葛亮,魏延在三国演义里面被严重抹黑。其实魏延有勇有谋,蜀国肚量狭小,看曹操儿子被张绣所杀依然重用,蜀必败,特别是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给蜀国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突出诸葛亮,魏延在三国演义里面被严重抹黑。其实魏延有勇有谋,蜀国肚量狭小,看曹操儿子被张绣所杀依然重用,蜀必败,特别是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给蜀国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回头看,其实真的魏延并非演义中那样,先跟蔡瑁后跟韩玄,他一生就只跟随过刘备,跟刘备前,他还是个有自己部队的地方武装。魏延是在刘备征蜀时投奔的,之前都是自由身。

       诸葛亮跟魏延最大的分歧就是子午谷奇谋一次,具体原因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谋,除去战术、大局观外,最重要原因是担心奇袭失败魏延没了怎么办?还有诸葛亮遗嘱吩咐马岱杀魏延,也是瞎扯。诸葛亮关于魏延的遗嘱是: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说,蜀军撤退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不管他了,军队自行撤退。从来没说过要杀魏延。演义说遗计斩魏延,纯粹虚构,三国毕竟是小说不是史书,很多地方不符合史事。诸葛亮断后有魏延和他的接班人姜维,诸葛亮对魏延非常看重。魏延不爽杨仪统军,不爽要他断后,他生性是个骄傲的人,自尊强有个性,不论什么原因都不应该烧栈道,让杨仪有了理由杀他。魏延对蜀国的作用,一是北伐起的重要作用。北伐时诸葛亮之外魏延算是很重要的人物(姜维那时还属于小屁孩),很多战术计谋都是诸葛亮跟魏延研究出来的。除了跟随诸葛亮北伐作战英勇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汉中的防御体系建设。当年刘备赢得汉中之战后,要找个人守汉中,很多人觉得是张飞,但是刘备选择了魏延。然后就有这么一段: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赞道:“好”。魏延那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曹操带全天下的兵攻打过来,我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带十万兵攻打过来,我为大王消灭他。何其威武霸气。魏延后来当了汉中太守9年,直到诸葛亮北伐才离任,因为要出征。这9年,作为蜀汉门户的汉中的防御体系已经被魏延打造得十分完美。诸葛亮死后蜀国之所以能存留这么多年,很大原因就是汉中的防御体系起的很大的作用。杨仪反目成仇 诸葛亮并未加害魏延,魏延之死,确实又因他而起。史载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岐山,魏延为前锋。这天夜里,魏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头上长出一只角,便以此梦问于赵直,赵直不敢明说,只言“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私下里却对人说:“角字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而在此前的行军路线上,魏延与诸葛亮又起了一次冲突,诸葛亮伐魏,皆从岐山而出,前后行军要一月有余,魏军闻讯,早有防备。诸葛亮前后六出岐山,皆无多大建树,可能也与此有关。魏延认为,兵贵神速,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懋年少,怯而无谋,若有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便可到长安。夏侯懋闻兵至,必乘船逃走,如此一来,长安便唾手可得,咸阳以西也如探囊取物。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不如安从坦途,故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愈发不满。事实上,魏延之计可谓上策,兵贵神速和用奇,用兵和谋略上诸葛亮远不如他在政治上的建树。 与前几次一样,诸葛亮此次伐魏,魏人早已闻得风声,以逸待劳,蜀军劳师袭远,纵有诸葛亮神机妙算,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五丈原陨落。人之生死,本各有天数,《三国演义》却又把诸葛亮的死因扣在了魏延头上:诸葛亮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用“祈禳之法”续命,魏延入帐上报军情,不意将“祈禳”用的主灯碰灭,姜维忿怒,拔剑砍杀魏延,被诸葛亮喝止。 魏延并非诸葛亮所杀,而他的死,却又与诸葛亮有着莫大关联。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一个秘密会议,直接引发了魏延的冤死。参加密会的有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魏延被排除在了这次密会之外,会议结果是蜀军退兵,魏延断后。诸葛亮死后,杨仪密不发丧,先派费袆到魏延这里投石问路。魏延是个实在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此话,其实有几分道理,劳师伐魏,怎能因为一人之死便草草了事?诸葛亮死前密会并不让魏延参加,又将军政大权交到了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那里,魏延只充当个配角,这令一向自负的魏延很是失落。可以说,诸葛亮临终前的政策倾斜,令魏延心态发生了急剧变化。 最后的悲剧 心态失衡就容易做傻事,魏延笼络费袆,欲联名发布军令。费袆多了个心眼,言“当为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旋即驰马而去。不久,杨仪等商议撤军,魏延大怒,率领部下先行归蜀,沿途烧毁栈道。显然,魏延是不想造反的,要不然何不率部投奔魏军,既已班师回国,如何造反?魏延一怒之下,逞匹夫之勇,行事皆是意气之争,性格的缺陷往往令他做出难以挽回的举动。 魏延上书后主刘禅,控告杨仪等人意图造反;几乎与此同时,杨仪上书魏延造反的急报也送到了成都。后主难决,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究竟谁会造反,不幸的是,二人皆相信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平素目空一切,众人避之不及,此时自然无人为他说情。朝野上下皆言魏延要造反,性格的缺陷造成了魏延冤死的悲剧。 魏延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成了蜀汉逆贼,在南谷口与杨仪交战。交战前,蜀军将领何平在阵前责骂他:“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阵中将士听得此言,一哄而散。魏延与其子亡奔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将魏延斩首,诛三族。杨仪踏着魏延首级,洋洋得意:“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回蜀,本为了杀杨仪,并谈不上造反,陈寿在《三国志》中已有定论,然而,违诸葛亮遗愿乃是一错,焚烧栈道乃是二错,再加上平日太过孤高,行事冲动,几种原因引发了魏延的冤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时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这句话倒是告诉了世人,谁的脑后真有反骨。如果诸葛亮大胆启用魏延,结果就不同了,本身北伐就是一个错误,蜀国错之一杀张任,可谓肚量小,不容人,错之二就是刘备义气用事,因丢荆州伐吴,错之三北伐给蜀国人民带来灾难,错之四,连魏延都不敢启用而用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