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

来源: 发布:2019年04月15日 作者: 人气:1223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

       西江千户苗寨境内河流长度为16.8公里,流域面积为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1.84立方米/秒。探明的矿点:开觉和白水河硅矿各1个,主要含砷、铅、锌等。开觉矿点可供开采50年以上。其他自然资源有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等,境内森林覆盖率85.15%,有植物杉树、松树、枫香树、板栗树、青杠树、樟树、茶子树、映山红等居多。桂皮、木姜、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几百种树种和药材、果树、茶树等。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交通:

1、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车费20—25元,45分钟左右可到达,交通顺畅,中班车次不多。或者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直达西江。

2、凯里客车站坐雷山车,半小时一趟,一个小时路程,12.5元/人,然后在雷山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四十,每小时一班。雷山到西江包车,面的70元。

住宿:

农家乐备有很好的吃住条件,基本满足客人的要求。